为什么是王昭君出塞

为什么是王昭君出塞

为什么是王昭君出塞

作者/孙树恒

一、王昭君为什么出塞,胡汉和亲的背景

胡汉和亲,这一历史现象,其根源可追溯至西汉初期,具体始于汉高祖刘邦的时代。西汉初年,中原王朝面临着来自北方匈奴的强大威胁。匈奴,这个游牧民族,以其剽悍的骑兵和机动性,对西汉的边境构成了持续的侵扰。公元前201年,他率领32万大军杀向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受到生命威胁的刘邦只能服软,从此靠向匈奴人送金银布帛、茶叶美女混日子、求平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缓和与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刘邦采取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和亲政策的核心,是将汉朝的宗室女子封为公主,嫁予匈奴的单于。这一举措,从表面上看,是皇室与异族之间的联姻,但实质上,它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战略意图。刘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匈奴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外交关系,成为稳定边疆、谋求和平的重要一环。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和亲政策在汉初的几位皇帝中得到了持续的贯彻。惠帝、文帝、景帝等相继沿袭了这一政策,将多位宗室女子远嫁匈奴。其中,汉文帝时期就有三位宗室公主踏上了和亲之路。‌《汉书·匈奴传》‌:书中记载了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归附汉中央政权,并与汉朝进行和亲的具体情况。当然,和亲政策并非长久之计。随着汉朝国力的逐渐增强,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具备了与匈奴正面较量的实力。此时,和亲政策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积极的军事手段。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率领大军北击匈奴,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二、王昭君是一个什么样身份,为什么这次出塞是王昭君

据《汉书·元帝纪》文颖注中记载:“昭君,本南郡秭归人。”王昭君,生于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却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美貌。她的名字随着香溪水的流淌,传遍了南郡,乃至京城。然而,命运却将她推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舞台。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选秀女,王昭君因出众的才貌被选为南郡的首选。她含泪告别亲人,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然而,入宫后的生活并非她所想象。由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她的画像被故意画得平平无奇,因此长时间未能得到汉元帝的宠幸。

这时,北方的匈奴经过前代汉军的连续打击,内部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匈奴分裂成为了南北二部。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遂向汉朝称臣归附,成为了汉朝的属国,汉宣帝将其安置在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呼韩邪单于并三次入朝朝贡。

公元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朝觐天子,表示愿意成为汉朝的女婿,以此巩固双方的友好关系。汉元帝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决定挑选一位宫女赐给呼韩邪单于。

《汉书·匈奴传》中节选的文字内容,描述了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的过程:“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吏,使吏卒皆复归田。天子议其便,皆以为便。秋,七月,罢云中、定襄二郡吏卒屯戍,以休天子人民。”

在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请求和亲。汉元帝决定从宫女中挑选一位才貌双全的公主嫁给呼韩邪。这时,王昭君的美貌与才华终于被世人所知。《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记载,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当汉元帝见到她时,大为惊艳,但碍于已许下的承诺,只能忍痛割爱,将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然而,王昭君的和亲之路并非坦途。她远离故土,面对着陌生的文化与环境,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困难。汉元帝为纪念和亲,先把“建昭”的年号改为“竟宁”-祈望和平、安宁的意思,又赐了锦帛28000匹,絮16000斤,以及美玉金银无数。到匈奴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三、目的地在哪里

王昭君,这位西汉时期的传奇女子,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毅然踏上了出塞的和亲之路。她的出发地是繁华的长安城,而目的地则是遥远的匈奴王庭,蒙古国考古发现,呼韩邪单于的王庭大致位于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一带。

但是王昭君所去的地方,是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固阳县。固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大青山北麓。东与呼和浩特武川县交界,南和土右旗及包头市郊区毗连,西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前旗接壤,北与达茂旗相连。固阳县南高北低,东部高于西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4℃,年均降水量300毫米。有季节性河流。这里地势险要,水草丰茂,适合游牧民族居住和放牧。因此,匈奴选择在这里活动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只不过是王庭吗?

固阳县与匈奴的关系确实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考古证据:

首先,固阳县内存在秦汉长城遗址,这些长城遗址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包括匈奴在内的争夺焦点和交流融合之地。这些遗址横亘东西,见证了古代民族间的频繁互动。

其次,在固阳县境内发现了匈奴古城遗址,如大乌兰古城等。这些古城遗址具有匈奴文化的典型特征,为研究匈奴在固阳县的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古城内的居住址、匈奴大帐遗址以及生活设施等,都反映了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和军事组织。

此外,考古学家还在固阳县及其周边地区发现了多处匈奴墓葬。这些墓葬的形制、陪葬品等都具有匈奴文化的鲜明特征,进一步证实了固阳县与匈奴的紧密联系。

四、王昭君出塞的交通工具

王昭君的出塞之路并非坦途,需要穿越茫茫戈壁与浩瀚大漠,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目的地。王昭君出塞的交通工具,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根据相关史料和文学作品进行推测。

一是马,马是古代常见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在游牧民族中,马匹的使用更为普遍。在昭君出塞的情境中,骑马前行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因为马匹速度快、适应性强,适合长途跋涉。此外,马也是匈奴最常用的交通和征战的工具,因此昭君骑马出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例如,北周庾信的《明君词》中写道:“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以及唐李商隐的《王昭君》诗中说:“马上琵琶行万里”,都描绘了昭君骑马出塞的场景。

二是骆驼,骆驼也是古代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特别是在沙漠和草原地区。匈奴人生活的地区盛产骆驼,这在《史记·匈奴列传》和《盐铁论》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因此,昭君出塞时也有可能骑骆驼。例如,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和王介甫明妃曲》中说:“胡雏上马唱胡歌,锦车已驾白橐驼,明妃挥泪辞汉主,汉主伤心知奈何”,就描绘了昭君骑骆驼出塞的情景。

三是车,除了骑马和骑骆驼外,昭君出塞时还有可能乘车。古代匈奴人已经掌握了制造车辆的技术,被称为“胡车”。而且,昭君作为后宫女子,骤然骑马或骑骆驼远道奔驰可能不太现实。因此,乘车出塞也是一种合理的推测。特别是在长途跋涉中,车辆可以提供更为舒适的乘坐环境。考虑到昭君出塞要经过不同的地形,包括平原、山路和沙漠等,因此她可能在不同路段使用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例如,在平原地区可能骑马或乘车,在山路地区可能骑马或徒步,而在沙漠地区则可能骑骆驼。

五、王昭君出塞的路线,走了多长时间,

关于她的具体路线,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沿着秦直道北上,二是经过雁门关北上。无论哪条路线,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若选择秦直道路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秦直道,来快速连接关中和河套地区。秦直道南起秦都附近的云阳县(今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北至秦朝北部边防重镇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孟家湾村),途径旬邑县、黄陵县、富县、甘泉县、志丹县、安塞县等十四个县,全长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宽度约30米,最宽的地方约60米。若以最宽处的宽度60米来衡量,即使放到现在秦直道也是相当宽了。王昭君将从长安出发,经过北地郡(甘肃庆阳)、上郡(陕西榆林)、西河(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朔方郡(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五原郡(内蒙古包头)、朔方郡守临河县(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高阙(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和阴山,最后至匈奴王庭。这条路线虽然直接,但路途遥远且艰险,需要穿越崇山峻岭与荒漠戈壁。

而雁门关路线则相对繁华一些,它连接着内地与边塞,是当时的贸易要道。王昭君从长安出发,经过晋陕交界的风陵渡、运城、临汾、太原、忻州、雁门关、朔州、右玉(杀虎口)、定襄郡(内蒙古和林格尔)、大青山(白道),最后进入大漠到匈奴王庭。

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公元前52年至公元前4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两次从秦直道进入长安,以寻求汉朝的支持。秦直道山高路远,地理偏僻,人烟稀少,不如雁门关路线繁华,而且和亲是一件大事,一路上需要补给,可以得到沿途官员的后勤补给和相关照应。当年昭君出塞时,匈奴内部已经统一,呼韩邪单于权力稳固,所以不必选择人烟稀少的路线。雁门关地区传承了众多关于昭君出塞的传说,如因昭君美丽,大雁跌落而形成的“雁池”;朔州境内有一个村庄叫做“清钟村”,相传是为了纪念“青冢村”;呼和浩特曾经出土过瓦当,上面刻有“单于和亲”、“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的字样。

王昭君是在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出塞的,她离开了长安,穿越了漫长的路途,最终抵达了匈奴的王庭。虽然具体的行程时间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但考虑到古代交通条件有限,且昭君出塞的路程相当遥远,需要穿越多种地形和气候条件,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她的旅程耗时较长。此外,昭君出塞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迁徙,更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和亲事件。因此,她在路上的行程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路况、安全等,这也会增加旅程的时间。虽然没有确切的时间记录,但根据历史背景和行程的复杂性,可以推断王昭君出塞到达固阳的时间大致为三个月,有的说一年,那应该是到蒙古国杭爱山一带。

五、王昭君抱的是琵琶吗

王昭君不仅以她的美貌和勇气著称,更因她出塞和亲的故事而名垂青史。然而,关于她出塞时怀抱的乐器,却存在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误解。

在许多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王昭君怀抱琵琶的形象,但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因为,在王昭君出塞的公元前33年,现代意义上的琵琶——曲项琵琶,还未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那时的中国,主要流行的乐器是另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阮咸,它在汉代被称为“秦琵琶”或“汉琵琶”。阮咸,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乐器,其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王昭君,作为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很可能也精通此道。因此,有理由推测,她出塞时怀抱的很可能就是阮咸,而非后世所熟知的琵琶。

当然,关于王昭君怀抱的乐器,历史上也存在其他说法。宋朝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使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火不思”、“胡拨四”、“和必斯”、“琥珀词”、“虎拨思”。乐器名。形似琵琶。

无论是琵琶、阮咸还是“浑不似”,这些乐器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而王昭君,作为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无论她怀抱的是何种乐器,都将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六、王昭君在匈奴生活的怎么样

王昭君,远嫁匈奴后,开始了她异域的生活。在匈奴的广袤草原上,她经历了从陌生到适应,再到融入的过程。

初到匈奴,王昭君面临着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然而,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王昭君迅速融入了草原的生活。她不只是一个美丽的妻子,更是一个聪慧的“文化使者”。她把中原的纺织、刺绣技术带到了草原,教匈奴人如何种地,让他们的粮食产量大增。

就连日常生活,她也努力与匈奴人打成一片,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汉书》中还记载了昭君出塞后的和平景象,如“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描述了边境地区的安宁和繁荣。

第二年,她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并被封为右日逐王。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不仅给王昭君带来了母爱的喜悦,也为她在匈奴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呼韩邪单于不久后去世。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需要再嫁给新继位的单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王昭君曾上书汉廷求归,等了三个月终于等来了汉成帝的回复,内容只有三个字:“从胡俗。”无奈之下,王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在复株累单于的庇护下,王昭君度过了她人生中最稳定的11年。她再次成为母亲,为复株累单于生下了两个女儿。这段时间里,王昭君不仅适应了匈奴的生活,还逐渐赢得了匈奴人民的尊重和喜爱。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王昭君没有再改嫁,而是选择了寡居。一年后,她也离开了人世。

王昭君的故事并没有随着她的离世而结束。她的女儿和侄子们继续为汉匈和平友好而努力着。

七、王昭君的墓有多少个,哪个是真的 ‌

有关昭君出塞的历史史实,《汉书 . 元帝纪》《汉书 . 匈奴传》及《后汉书 . 南匈奴传》中均有记载。但对于昭君出塞以后的生活情况的记载却极为简略。

《明妃传》中所说为昭君举行葬礼活动的单于,就是当时昭君再嫁的丈夫复株累单于。按照历史年代考证,既然复株累单于曾为昭君举行过盛大的葬礼,可见昭君肯定逝世于复株累单于之前了。因此,可以确认王昭君的逝世以及昭君墓的建造都是在复株累单于逝世以前,即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之前。王昭君逝世后,“表奏龙庭。敕未至,单于唤丁零塞上卫律,令知葬事。一依蕃法,不取汉仪。棺椁穹庐,更别方圆。千里之内,以伐樵薪,周匝一川不案口马。……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只羊,退犊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租毯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然而,关于她的墓葬,却存在着诸多谜团。

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在匈奴生活多年,先后嫁给呼韩邪单于和复株累单于,并育有子女。她去世后,被葬在了何处,成为了后人探寻的焦点。

历史上,关于昭君墓的记载众多,但地理位置和真实性却各不相同。据《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记载,王昭君去世后,被葬在了匈奴境内。然而,具体的墓葬位置却并未明确记载。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关于昭君墓的说法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多个所谓的“昭君墓”。目前能够找到十一座可以确定的昭君墓,这些墓葬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在历史记载中出现最早,代表性最强,关注度最高。‌这座墓葬因墓上青草覆盖,常年茵绿而得名“青冢”。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这里确实存在一座古代墓葬,且符合昭君墓的历史背景。然而,由于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无法完全确定这就是王昭君的真正墓葬。

除了呼和浩特市的“青冢”外,还有其他地方也声称拥有昭君墓。例如,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就有一座被称为“青冢”的墓地,被认为是“明妃之冢”。然而,这些墓葬的真实性同样存在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昭君墓的形成,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传说和故事。有人说是昭君的衣冠冢,有人说是昭君路过时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这些传说虽然富有想象力,但缺乏历史依据。关于昭君墓名称和遗址 冢,本意是高而大的坟。青冢, 即青色的坟墓。考其名称,是因旧时昭君墓一带多盐碱遍生白草,而惟独昭君墓上青草覆盖,常年茵绿,形成了绿色之墓誉为青冢。如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清朝大臣张鹏翮在他的《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见闻时说:“城南负郭有黑河青冢古迹,望如山,策马观望,高二十丈,阔数十亩,有土屋一间,四壁累砌藏以瓦瓮,此喇嘛所为也。下有古柳一株眠地,中空如船而枝干上伸,苍茂如虬……冢前石虎双列,白石狮子仅存其一,光莹精工,必中国所制以赐明妃者也。绿琉璃瓦狼藉,似享殿遗址,惜无片碣可考。”

然而,无论昭君墓最终位于何处,王昭君作为一位促进民族和平的使者,她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被铭记。“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诗,说的是王昭君远嫁大漠和亲,使得几代太平,如果按功名论,她可以比得上卫青、霍去病了。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这一观点强调了昭君在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而非单纯关注其墓地的真实性。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董必武的《谒昭君墓》诗中写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高度赞扬了王昭君的和亲之举。王昭君通过和亲,促进了胡汉两族的和平共处,展现了超凡的远见卓识。她的贡献超越了时空,成为千秋传颂的佳话。同时,诗句也反映了后人对于王昭君和亲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相关推荐

9月4日 七国合服公告
365bet体育在线中文网

9月4日 七国合服公告

📅 07-05 👁️ 6295
碲的应用领域
365bet

碲的应用领域

📅 07-06 👁️ 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