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截于 2025 年 9 月 5 日如果你使用手势导航的话,那么“小白条”1应该是你每天接触最多的 UI 控件。如果你使用的安卓,那么你一定会注意到,有的时候小白条跟应用的颜色不一样!而隔壁的苹果却没有人说导航栏跟应用颜色不一样的问题。
那为什么只有苹果的导航栏沉浸呢,而安卓不行?
我很好奇,所以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搜集整理的一些资料,尝试自己弄明白也跟大家讲明白为什么不沉浸,顺便也跟大家聊一聊安卓和 iOS 的导航历史发展。
如果有大佬(特别是开发者大佬)对于这方面有更深的研究,也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安卓导航栏的演变物理导航键:HTC Dream(G1)2008 年 9 月 23 日,首款安卓手机 HTC Dream(G1) 发布,HTC Dream 采用滑动式设计,在那个键盘机影响力仍大的时期,HTC Dream 也采用了实体键盘与触摸屏结合的设计,屏幕下方设置了 6 颗实体按键,从左到右依次为 “接听/拨打电话”“Home”“菜单”“轨迹球”“返回”“挂断电话”,这一设计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我们甚至还能看到滚轮鼠标在手机上的影子,它既满足了用户对传统按键操作的习惯,又能让用户体验到触摸屏带来的新交互方式。
电容导航键:摩托罗拉 Droid 1
2009 年,摩托罗拉里程碑(Droid 1)问世,这款手机搭载安卓 2.0 系统,拥有 4 颗电容导航按键,分别是 “后退”“菜单”“Home”“搜索”。
导航栏的按钮,也在不断演变,搜索按钮从未出现在所有 Android 设备上,但它在 2013 年左右完全消失了。
虚拟导航键:三星 Galaxy Nexus2011 年,三星 Galaxy Nexus 发布,这款手机搭载安卓 4.0 系统,正式引入了虚拟导航按键,屏幕下方的 “三大金刚键”——“返回”“Home”“最近任务” 取代了之前的实体或电容导航键。尽管在当时,虚拟导航按键因占用屏幕显示面积而饱受争议,许多用户担心这会影响屏幕的实际使用空间和视觉体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设计逐渐被接受,并成为大多数安卓手机采用的导航按键方案 。
安卓导航技术的一个转折点出现在 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版本中,这个版本真正拥抱了虚拟导航按钮。突然之间,那些无处不在的按钮不再是实体的,甚至不再是边框上的电容式触控板。它们被移动到屏幕上,从而能够根据内容进行自适应。
手势导航的变革与小白条的出现2016 年小米 MIX 的发布引发了全面屏热潮,开创了高屏占比设计的潮流,屏占比成为各大厂商追求的目标。次年,苹果发布会的 iPhone X 更是将此推上高潮,特别是 iPhone X 采用的全面屏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高了屏占比,让应用的显示范围更大了。
当时还出现了指纹和 Face ID 安全性和便利性的讨论。
安卓第一个推出手势导航的是搭载 OxygenOS Open Beta 3 系统的一加 OnePlus 5T (2018年 1 月)是首款在商用设备上引入完整手势导航的安卓手机。紧随其后的是小米,其在 MIUI 9.5 系统中普及了手势导航(2018 年 3 月)。
最开始的安卓手势导航是没有小白条的,所以效果更沉浸,不过也因为没有小白条学习成本更高。(经过多年的发展,iOS26 上已经默认隐藏导航条了)
为了照顾老用户的使用习惯,几乎所有安卓阵营都保留了至少全局手势和三键导航两种导航方式。反直觉的是,在网上我们以为智能机早已是手势导航的天下,但实际上各大手机厂商中都有近半甚至超过一半的用户仍在使用三键导航。
这中间,有些厂家探索了新的导航方式,在历年的迭代中也没有去掉,所以甚至提供了三种以上的导航方式。
2018 年 Android 9 Pie 操作系统发布,安卓导航也随之进入了最尴尬的阶段。
在苹果全力投入手势操作之后,谷歌推出了药丸状的手势栏,并保留了始终存在的返回按钮。这在传统按键和手势未来之间架起桥梁的尝试,效果不佳。除了 Pixel 系列之外,很少有手机采用这种新的导航方式,而且它也没能持续太久。
最终,在 Android 10 中,谷歌全力投入了手势导航,返回按钮被移除,只留下一条细长的手势栏,滑动取代了点击,我们熟悉的导航栏消失了。
苹果导航栏的发展初代 iPhone 的 “Home” 键2007 年,当乔布斯发布初代 iPhone 时,其屏幕下方唯一的物理圆形按钮 —— Home 键,成为设计界的一大创举。
与安卓不同的是,iPhone 第一代干的事情就是“干掉”键盘,只留下唯一必要的按钮。在那个功能机键盘林立的时代,iPhone 大胆地将几乎所有导航任务,如返回主屏幕、关闭应用、进入多任务列表等,凝聚于这一个按钮之上 。这一设计深刻地体现了乔布斯对极简美学和直观体验的极致追求。
一个简洁而明确的物理锚点,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信赖的“避风港”。它极大地降低了触屏设备的使用门槛,并奠定了随后十年的移动设备交互范式。
Home 键与 Touch ID 的结合Home 键的第一次重大功能升级发生于 2013 年,伴随 iPhone 5s 的发布,它首次集成指纹识别技术 Touch ID。这一变革将 Home 键从纯粹的导航工具扩展为身份验证的入口,极大地提升了设备安全性和用户便捷性。
安卓阵营最早则是魅族的 MX4 Pro,这台手机也是魅族舍弃小圆点投向物理按键的第一款手机。
固态 Home 键与 3D Touch2016 年发布的 iPhone 7,在 Home 键的物理形态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苹果用一块不可按压的固态按键取代了传统的机械 Home 键,并通过先进的 Taptic Engine模拟物理按压的振动反馈 。
这一改变是为未来的无按键设计所做的关键技术铺垫。通过“软件+触觉”的方式,苹果在物理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最大化地保留了用户的熟悉感。
全面屏手势诞生2017 年发布的iPhone X,是苹果导航交互史上的分水岭。它彻底取消了 Home 键,将导航操作全部转移到屏幕底部一个细长的横条(Home Indicator)上 。这一变革的根本目的,是让硬件为内容让路,创造一个“深刻且如临其境”的沉浸式全面屏体验 。
值得注意的是,手势导航并不是苹果所创,而是由 Palm Pre 于 2009 年推出,Palm Pre 所搭载的webOS 操作系统以手势操作著称。例如,应用最小化、卡片视图和手势关闭应用等操作,都是 webOS 的创新。
历史发展小结从上述历程看,虽然安卓和 iOS 的导航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但安卓从 2009 年到现在先后用了实体键、三键虚拟、混合导航(厂家自定义)和手势导航等多种方式。这造成安卓生态中有上百万应用需要适配不同导航,安卓要让所有应用适配沉浸式导航,涉及数量庞大的开发者群体配合,难度可想而知。
而苹果仅使用了一套虚拟导航,得益于没有这层历史包袱,所以苹果在推进这个事儿时就顺畅许多,苹果开发工具以及苹果将小白条规范化都对开发者提出了要求,列为检测系统上架的必备条件。
适配策略对比安卓:系统适配应用应用开发者需要手动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级内边距,并精准地计算和设置手势排除区域,以避免与系统手势产生冲突。这个过程需要开发者对每个 UI 元素进行精细的调整,而且还需要针对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设备进行额外的适配和测试,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并且这种适配并不会直接给应用带来明显的收益,开发者积极性普遍不足。
所以,当前安卓系统多采用系统识别应用颜色来改变导航栏颜色的方式,以实现沉浸的效果。这种适配策略逻辑是系统通过分析小白条组件上方几个 DP 的颜色,自动调整导航栏的颜色,使其与应用界面相融合。
当然,因为要针对应用复杂的页面,实际的逻辑肯定要更复杂。
左侧:抖音主页面 右侧:个人-侧边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策略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如上图左),小白条组件的颜色调整了与抖音底部使导航栏与应用界面看起来更加和谐统一 ,为用户提供相对沉浸的视觉体验 。
然而,在部分复杂界面中,这种适配策略仍存在一些问题,系统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出合适的颜色来适配导航栏,导致导航栏颜色与界面不协调(如上图右)。
由于横屏对于沉浸式的要求更高以及界面的复杂程度也很高,适配的策略也有所改变,变成了透明+重叠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默认会隐藏掉这个 UI,将界面全部给应用,用户首次在底部上滑会唤出小白条,此时小白条的 UI 会与应用界面重叠,短暂侵入应用的操作区。
苹果:应用适配系统苹果从引入小白条开始,就对开发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开发者在设计应用时必须预留导航栏的位置(或者说自动预留了导航的位置)。这一规范从应用开发的源头就确保了应用与系统导航栏的兼容性 。在苹果的开发框架中,提供了一系列的接口和指南,指导开发者如何正确地处理导航栏的显示和交互,确保应用在不同机型上都能实现导航栏的统一沉浸效果。
适配策略小结安卓 → 系统去适配应用(复杂、多变)。
虽然谷歌在推出手势导航时提过一系列的最佳适配方案《手势导航:处理视觉重叠问题》去指导应用进行适配,但如今哪怕是谷歌自己的手机上也只有系统应用做到了,三方应用像 youtube 这种也并没有做到完美适配。
苹果 → 应用来适配系统(强制、统一)。
这个没啥好说的,就是完美~
展望未来安卓导航栏的发展历经实体键、虚拟键、混合导航到全面手势,历史包袱与生态多样性导致适配难度高,体验存在差异。不过,华为在最新的 Harmony NEXT 上已经把小白条列为了系统规范2,目前从华为应用商店下载的应用都能达到完美适配,而其他的厂商什么时候可以做到完全的沉浸,我不知道,也许也需要一次大变革的契机,也许需要谷歌强大的推力和要求。
安卓虽然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各种难题,但是依然想给各位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而做出各种努力。我们期待,在下一个变革节点,安卓能以更统一、更优雅的方式,带来真正沉浸的交互体验,让我们静待花开。
引用区Apple introduces iPhone 7 & iPhone 7 PlusT-Mobile - G1Nexus One - WikipediaMotorola Droid - WikipediaThe Android Navigation Bar Has a Weird HistoryiPhone X: Reviews, IssuesHTC Dream - WikipediaEvolution of Android Homescreen and Navigation确保与手势导航兼容 | Views | Android Developers The New OnePlus 5T Gesture Navigation Is Great and Terrible at the Same Time
Palm Pre 推出 9 年后仍然是最具前瞻性的手机之一
手势交互简史:2007-2019,一路向前
导航条-系统特性-系统特性&能力 - 华为HarmonyOS开发者
手势导航:处理视觉重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