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科Suidae有5属16种,分为3个亚科:鹿豚亚科Babyrousinae、疣猪亚科Phacochoerinae、猪亚科Suinae,分布于亚欧大陆和非洲,主要集中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是猪形亚目中现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吻部长,形成猪鼻,嗅觉极发达,犬齿发达,雄性上犬齿外露并向上弯曲,形成獠牙,每足4趾,仅中间2趾着地。食性杂胃较简单,不反刍。适应力强,嗅觉发达。野猪Sus scrofa分布遍及欧亚大陆、非洲北部,并传入新几内亚、新西兰、北美洲、所罗门群岛,由其驯化而来的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a现已成为人类最种要的肉类来源,品种约有300多个,根据体型结构和主要用途分为脂肪型、腌肉型、鲜肉型或瘦肉型。
鹿豚亚科 Babyrousinae
仅1属1种,即鹿豚Babyrousa babyrussa。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斯拉威西岛。高80厘米,体长110厘米。主要特征为獠牙4枚:其中下獠牙如野猪,突出唇外,挡在眼睛前方;上獠牙从口腔中向上长,穿出上颚骨和脸部,在眼睛斜前方弯曲向后。以植物的根、叶以及果实等为食。数量稀少。
鹿豚属 Babyrousa
鹿豚 Babyrousa babyrussa
鹿豚头骨
疣猪亚科 Phacochoerinae
仅1属2种:非洲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遍布除了热带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的非洲大陆,疣猪(荒漠疣猪)Phacochoerus aethiopicus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荒漠地区。眼部下方具疣而得名,且雄猪吻部多具一对较小的疣,在挖土取食时,这些疣可能有助于保护眼睛。体重在50~150千克。头较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背部具鬃毛。獠牙4枚,长而锋利。独居或成群穴居,善于挖洞。以青草、苔草及块茎植物等为食,偶食腐肉。喜泥浴。生存能力很强,非常适应高温和干旱环境,可连续数月不饮水。繁殖力很强,但幼崽死亡率很高。天敌如狮、豹、土狼等。好斗。
疣猪属 Phacochoerus
非洲疣猪 Phacochoerus africanus
疣猪 Phacochoerus aethiopicus
猪亚科 Suinae
通称野猪,包括3属13种,分布于非洲及欧亚大陆。獠牙1对。
大林猪属 Hylochoerus
仅1种,即大林猪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分布于中非。体长130~210厘米,肩高75~110厘米,尾长25~45厘米,体重100~275千克,是最大的猪科动物。特征是面部发达的胼胝。体灰色,全身遍布暗褐色或者黑色鬃毛,可达17厘米。激怒时颈部鬃毛可立起。栖息于海拔低于3750米的山地森林。群居,每群约20头,以一头成年雄性为首领和保卫者。群体间具有领地性,在领地中央的固定地点排便,粪堆达1米以上。晨昏活动。以植物及腐烂的鱼、肉为食。喜泥浴。雨季前繁殖,母猪分娩时有群体筑巢行为,分娩后一周回到群体。寿命约12年。
非洲野猪属 Potamochoerus
仅2种:假面野猪Potamochoerus larvatus和非洲野猪(红河猪)Potamochoerus porcus。非洲野猪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体长100~150厘米,体重50~130千克。毛色砖红至黑灰色,头顶至脊背有一条浅色毛。耳尖长,端部亦有毛。最典型特征为雄性眼下有疣,面部有鬓,鬓毛花白。栖息于林地及潮湿草原。假面野猪外形似非洲野猪,过去被认为是非洲野猪的一个亚种,但现在多趋向于将其独立成种。
大林猪 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
非洲野猪(红河猪)Potamochoerus porcus
野猪属 Sus
包括10种:须野猪(婆罗州须猪)Sus barbatus、大嘴野猪(越南野猪)Sus bucculentus、卷毛野猪(米沙鄢野猪)Sus cebifrons、印尼野猪(苏拉维西野猪)Sus celebensis、霍氏野猪Sus heureni、菲律宾野猪Sus philippensis、倭野猪(小野猪)Sus salvanius、野猪Sus scrofa、摩尔野猪(帝汶野猪)Sus timoriensis、多疣野猪(爪哇野猪)Sus verrucosus。
须野猪(婆罗州须猪)Sus barbatus
卷毛野猪(米沙鄢野猪)Sus cebifrons
卷毛野猪(米沙鄢野猪)Sus cebifrons、菲律宾野猪Sus philippensis、印尼野猪(苏拉维西野猪)Sus celebensis、摩尔野猪(帝汶野猪)Sus timoriensis、霍氏野猪sus heureni、须野猪(婆罗州须猪)Sus barbatus、大嘴野猪(越南野猪)Sus bucculentus、多疣野猪(爪哇野猪)Sus verrucosus均分布于东南亚。倭野猪(小野猪)Sus salvanius分布于不丹、尼泊尔、锡金和印度西北部,体长仅50厘米,体高仅20厘米,是体型最小的猪科动物,因猎杀而数量稀少。
倭野猪(小野猪)Sus salvanius
野猪 Sus scrofa
野猪Sus scrofa俗称山猪。体长90~200厘米,肩高55~110厘米,体重80~100千克。体躯健壮,四肢粗短,头较长,耳小并直立,吻部突出似圆锥体,其顶端为裸露的软骨垫(拱鼻);每脚有4趾,具硬蹄,仅中间2趾着地;尾细短;犬齿发达,雄性上犬齿外露,并向上翻转,呈獠牙状;野猪耳披有刚硬而稀疏的针毛,背脊鬃毛较长而硬;整个体色棕褐或灰黑色,因地区而略有差异。分布范围极广,遍布欧亚大陆,随人类传入北美洲等其他地区。有多个亚种,如欧洲野猪S.s.scrofa、西班牙野猪S.s.baeticus、意大利野猪S.s.majori、天山野猪(中亚野猪,黑足野猪)S.s.nigripes、华北野猪S.s.moupinensis、东北野猪S.s.leucomystax、韩国野猪S.s.coreanus、台湾野猪S.s.taivanus、斯里兰卡野猪S.s.affinis、印度野猪S.s.cristatus、日本野猪(琉球野猪)S.s.riukiuanus、巴布亚野猪S.s.papuensis、苏门野猪S.s.vittatus。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丛间。适应性极强。晨昏活动,一般4~10头一群生活。食性极广,几乎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性情凶猛,雄性可与虎搏斗。雌性18个月性成熟,雄性3~4年,妊娠期112~130天,每产2~6崽,最多11崽。幼仔出生的头一年中,体重能增加100倍,这种生长速度在脊椎动物中是很少的。寿命10~12年。野猪皮糙肉厚,经济价值不大,但随着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坚韧粗糙的野猪肉有取代肥瘦相间的家猪肉的趋势。野猪在部分地区为农业害兽,也是常见捕猎对象。由于滥捕滥杀,部分地区数量急剧下降,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约克夏猪(大白猪)
巴马香猪
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us是由野猪驯化而来。据报道,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发现于安那托利亚东南部的Cayonu遗址(土耳其之亚洲部分),其年代约距今9000年。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家猪,一般认为是距今约8000年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与野猪在形态和习性上的差别明显:下颌骨、头骨和泪骨较短,犬齿退化,鼻部上移,颜面凹陷,面部加宽,后躯加长,体重增大,体幅变宽,胃肠发达,腹围增大;一般白天活动,黑夜休息,性情也颇为温顺。家猪品种繁多,目前全世界广泛饲养的有3种:杜洛克猪、约克夏猪和长白猪。约克夏猪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夏郡及临近地区,现在全国各地均有饲养。大、中、小三型,大型较为常见。大约克夏猪又称大白猪,体大,毛色全白,头长,颜面宽而呈中等凹陷,耳薄而大,稍向前立,体躯长,胸宽广。成年公猪体重350~380千克,成年母猪体重300~350千克,平均产仔数12.6头。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东部地区,主要亲本用纽约州的杜洛克和新泽西州的泽西红杂交育成,原称杜洛克泽西,后筒称杜洛克,现我国普遍饲养。以全身棕红毛为特征,没有花斑,成熟体重比其他品种大,耳朵稍立,然后下垂,头粗大,骨重,颜面稍凹,背宽而拱,肌肉丰满。母猪产仔数平均9.66头。长白猪原产于丹麦。1887年开始用英国大约克夏猪杂交育成,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腌肉型猪种之一。我国各省均有饲养,是分布最广的猪种之一。体狭长,鼻筒长而直,耳大前下垂,遮盖眼睛,眼珠兰色,公猪成年体长1.87米,体重228千克。成年母猪体重167千克。香猪是一类矮小猪种的统称,又称“小香猪”、“迷你猪”,因其体小早熟、肉嫩味香、无膻无腥而得名。其中巴马香猪最为著名,起源于我国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其它如环江香猪、从江香猪、藏香猪等品种。体重14~30千克,体长65~70厘米,体高33~47厘米。现也常作宠物饲养。